English

报刊市场:明年无战事

1998-11-0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陈 洁 我有话说

国庆刚过,明年的发行征订工作又提上了各报刊老总的工作日程。10月10日到12日,’99北京报刊发行宣传日活动在中山公园举行。记者在活动中了解到:和前几年的扩版风、涨价风相比,明年的报刊动作显得平稳而沉静,多数报刊的版面和定价都维持现状,少数扩版、提价的也表现为“循序渐进”。

在记者逐家询问的近百家报刊中,约80%的报刊明年没有提价,扩版或改版的幅度也很小。各报刊发行人员一致的认识是:前几年的报刊提价,主要是因为新闻纸价格上涨,印刷成本提高所致。扩版热固然也带来了报刊价格的上浮,然而事实上,一些报刊扩版后并没有真正增加太多的信息量。因此,很多报刊在“膨胀”之后,都觉得有必要歇一下,喘口气,调整巩固以备今后的发展。当然,报刊不提价最根本的原因,还在于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和人们消费水平的限制。今年,新闻出版单位在经过前几年的突飞猛进后,发行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。有些专家预测这种定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。不考虑目前这种状况,报刊若再提价,自身生存也许更困难。有鉴于此,各家动作都很谨慎。比如《北京工人报》明年从周4报改为周6报,对开4版扩为8版也没提价,还是0.45元一份。

在北京街头一直卖得很火的两份报纸:《北京青年报》和《精品购物指南》,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,在1999年都采取了只扩版不提价的策略。《北京青年报》从每周96版扩至132版,年订价仍为216元,折合0.60元一份,零售仍是0.80元。《精品购物指南》1992年12月创刊时仅8版,目前已扩至64版。从1998年9月起,每周三扩为88版,周五扩至100版,该报“时尚专刊”豪华版扩至20版后,价格还是1元。用该报发行科有关人士的话说:100版卖1块钱,是卖一份赔三份。当然,如今报刊只靠发行求生存是远远不行了,大多数是在赔钱卖报以扩大发行,进而扩大影响、扩大市场的基础上靠广告收入。不过,据记者了解,“北青”和“精品”的广告价目1999年都没有上涨,看来,还是走“薄利多销”的路子。

同样火爆的《南方周末》明年将提价至1.50元一份,他们坚持16版不动摇,决心继续在内容、版式上下功夫,力争保住每期发行量百万份以上的骄人成绩。针对明年报价的提高,一些读者声称“照买不误”。看来,《南方周末》这次含蓄的提价不会对其发行构成太大的威胁。

当然,明年大幅度提价的报刊也有,《中国妇女报》将年订价从124.80元提至187.20元。该报有关人士介绍,这主要是满足读者要求,明年为每周6张报,周一、三为彩版,用纸也讲究,可谓“一分钱一分货”。同样《中国计算机报》明年从每期(袋)1.50元调至2元,全年订价从60元调至120元。据了解,该报从明年起每周2期报纸,每期4开200多版,新辟“电脑工作室”等专刊不说,每月还附赠一张光盘,全年88期报纸加12张光盘,价位120元似乎并不为过。

在报刊价格战中,《深圳风采周刊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:他们居然不涨反跌,从原来的每期3.80元降至2元,他们自己说这是“赔钱赚吆喝”。此话不假,需知该报是用进口铜版纸全彩精印的。

新闻出版署报刊司的一位同志分析说:从今年的发行宣传活动中看,明年应该是各报刊的“调整年”,表现为价格、版面各方面变化的相对平稳。报刊出版业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,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,报刊价格的高低体现的是市场消费、特别是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。他说:“其实价格从根本上讲还是件小事,最主要的是办报人要精心,要有眼光,不能完全跟别人走,没了市场还怪读者。”

关于“价格不动,读者会多些吗?”这个问题,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人持否定意见。他们都估计自己明年的书报费开支不会增大,多数是“持平”或“稍有下降”。家住方庄的一位离休干部说:今年原单位给他订了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参考消息》等报纸,他又自费订了两三份,明年大概还是这样。个人订户变化不大,而一些企业却“敏感”得多,北京首钢下属分厂之一华电集团厂办公室已连续3年订了《北京日报》、《参考消息》、《北京青年报》、《北京广播电视报》4份报,但明年压缩为只订两份。办公室主任解释说:不是报价太高,是企业要过紧日子,能省就省吧。

沿街的报摊小贩对明年销售情况也不十分看好。北京宣武区永安路邮电局旁边邮政报刊亭的主人说:今年报刊卖得一般,估计明年不会有太大起色,也许多少会下降点。谈到什么报刊好卖,他想了想说,差不多。他分析,属“小报”性质的法制文萃类的报刊读者大概会少些,因为这些人的经济收入不高,文化消费的需求不强烈,有钱就买没钱就不买。英文报、文摘类和健康类报刊会好一些,因为这些类报纸的读者相对固定,而且和一般人的生活又有较大联系。刊物中,电脑类的可能会有所上升,此外,还是那些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刊物。记者在这些报摊的采访中也发现,品位高、价位高的刊物普遍不被摊主看好,公主坟有几家报摊明年都不准备再进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等刊物。一位学生模样的顾客也说:“这类杂志阅览室里有,看看就行了,真有好文章可以复印。”此外,最不被商家和读者看好的仍是纯文学类刊物,上面那位读者说:“别看那么厚一本,能看下去的没几页。”

看来,真应了天下大势,一乱一治的老话,报刊市场在经过前两年的剧烈动荡之后,已经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。当报刊业的经营者们把精力由扩版提价的“外功”转入精心办报办刊的“内功”时,真正的报刊繁荣也许就相距不远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